2007-07-17

學習接納,給受刑人一個機會
張正學(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

減刑當日彭副教授於聯合報發表的文章,對於同身為社工背景出身,目前服務於愛滋機構以及陪伴監獄愛滋受刑人的我來說,感到衝擊與無耐,如果連社工領域的專家,認為這群人進入社會就等同於製造治安問題,只要關在監獄裡面就能夠放心,對於受刑人回歸家庭的需要,與社會學習接納不同社群的重要,似乎都視而不見。

該次減刑中毒品犯超過四千多名,其中六百多名的愛滋感染者,目前政府提供的美沙冬替代療法,以及監所內的愛滋輔導都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監所受刑人多數都已經知道這些服務政策,藉著口耳相傳的方式,以桃園療養院為例,參與者於三個月後對於藥物(海洛因)的使用次數與花費,就已降低,最基本的是減少犯罪問題,也提升了受刑人重回職場的可能性;多數愛滋受刑人在監獄裡面,都已經有基本的愛滋知識,反倒比較擔心的是出監後與家人相處,工作難以尋找的問題,加上擔心管區警察或衛生單位的追蹤將其身份曝光,接踵而來的標籤與污名,才是讓這群人無法正常生活,重回邊緣的原因。

從自己服務的經驗裡深深的體會,家庭與社會的接納是愛滋受刑人能夠正常生活的最大動力,藥癮者之所以會重回使用藥物的行為,環境的影響佔有絕大的關鍵,試想一個脫離社會許久的中年受刑人,面臨重回職場的考驗,是何等困難,加上很多人做的是底層大量勞力的工作,體力需要被納入考量,同時,若是愛滋感染者,又得擔心公司例行體檢中的愛滋選項,面臨工作不保的可能,以政府的就業服務站來說,雖有看似愛滋求職的流程,但卻沒有被廣泛的使用,目前雇主多半還是擔心愛滋感染者的身份,工作權益常常是沒有受到保障的;然而,在我服務的許多個案裡,如果有家人的支持和關心,是可以大大減少受刑人剛出監時的徬徨與擔心,降低重回犯罪行為的漩渦裡,如果家人尚未準備好,民間的社福單位則是很好的聯繫窗口。

我們不能因為毒品犯的再犯率偏高,就不願意投入資源給予協助,更不能把愛滋感染者視為不定時的危險炸彈,認為全部關起來就能解決問題,以台灣監獄內人滿為患,戒護人力不足的現狀,不論那個層級的藥物使用者都關在一起,還沒有接受治療就已經獲得更多毒品的資訊交流,感染者在監獄內沒有足夠的空間休息,產生的情緒不穩與活動量不夠,都不是一件好事,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家人或是朋友,如果社會與家庭都不願意接納,不願意付出關心,後果將是我們自行承擔;減刑的目的,在於給予受刑人看見社會的溫暖,提供更多的支持讓他們進入社會和回歸家庭,降低疾病的污名和恐懼,給出監的受刑人一個機會,也是給我們上一堂學習接納的課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經過刪改後.刊載於聯合報96.07.17 A19民意論壇版

相關愛滋人權議題: 藥毒癮政策/獄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