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6

APEC愛滋防治減害計畫論壇紀實分享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8月18及19日於台北舉辦「APEC愛滋減害研討會」,雖然之前也有參加過學校舉辦的論壇,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研討會,這次主要是邀請各國(以美、澳、中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為主)分享減害計畫的概念以及在所屬國家的落實情形。

首先開場的資深教授RobertNewman的開場演講讓我很欣賞,雖然內容和並沒有很具體地提到減害計畫的細節,但他以「觀念澄清」的方式跟大家說明為藥癮者去污名、以及減害計畫的重要性。「Drug-use is a kind of addiction, and all of us have addictions tosome extent.」「We should rather see an IDU as a victim than a criminal.」會有這樣的發言緣起於Newman教授深感到在他自己國家(美國)推動減害計畫所遇到的困難和社會壓力─減害計畫(harm reduction program)最常見的方案有針具交換方案(SEP=syringe exchanging program )和美沙冬替代療法(MMT),這些措施再再希望能降低藥癮者感染愛滋的危險因子,但是每當要推行減害計畫時,總是遇到許多強烈的反對意見,例如「有了SEP(針具交換)據點會讓一個正常社區變成毒癮者群聚的社區!」「針具這麼容易取得(例如販賣機)會讓社區中染上毒癮的人數越來越多!」「要是我的孩子亂撿針頭怎麼辦?」等質疑和反對聲浪不絕於耳。「當我們提到減害計畫時,總是會有很多民眾將毒癮視為罪惡,並將IDU視為無可救藥的罪犯。」Newman教授則說到「但是,想想看網路成癮、想想看過肥(obesity),這些都是因為『上癮』所導致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如此看待藥癮者,並且想辦法幫助他們。」

Karla Wagner教授則是以數項社區實證研究來推翻前面民眾的質疑,根據這些研究,實施減害計畫的其中一社區,因藥癮而感染愛滋的比例從67.5%下降至45%,並長期維持穩定;另一社區在實施SEP後,社區中被棄置的針頭數量不增反減;另外,研究者比較有提供針具據點和沒有提供針具據點的社區,提供針具社區的犯罪率並沒有上升的趨勢,有部分地區雖然持有毒品的犯罪有增加,但是有提供針具的社區和沒提供針具的社區在增加的犯罪率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一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就可以打死大部分人的迷思和質疑,這是我覺得非常有力的一個支持研究。另外這位Wagner教授也提及洛杉磯的減害中心以及他們的外展服務,利用在社區以腳踏車或小卡車代步,載著宣傳用品害專業人員進行社區巡迴宣導,強調行動力的重要性。

比較有趣的是,他國代表在介紹自己國家減害政策之餘,都會提到本身的限制和障礙,而我們的代表則洋洋灑灑羅列台灣實施減害計畫的措施:美沙冬療法在全國的普及、藥癮者教育、「注射毒品,傳染愛滋」布條宣導、針具販賣機/回收桶……等;至於實施後績效則有:在藥癮者研究中,共用針具的比例從2003年的73.5% 下降至2006年的16.2%;而在推行藥癮者教育後,藥癮者中具有「共用針具有感染愛滋危險」認知的比例從38%(2005)躍升至96%(2009)……等。

聽完我國的減害成效,對照Robert Newman、Rick Lines 以及Karla Wagner 的演講,我總覺得有點困惑、好像缺了些什麼,後來才恍然想到:相較於美國的代表說明減害計畫在國內社區推行時,遇到的阻礙和反對聲浪,台灣代表並沒有多著墨關於減害計畫推行時所遇到的社會大眾反彈;以致讓我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台灣民眾對於減害計畫的認知和接受度是遠高於美國的。但是,從針具販賣機在社區的設置引起民眾的憂慮和撻伐,至今仍有民意代表聚眾抗議,警察在針具交換處等著逮捕毒癮者的情形,還是可以看出台灣的減害計畫有許多可以討論和有待完善之處。

這次研討會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是聽到兩位教授以人權觀念作為出發點的「概念性」演講。相較其他講者具體描述政績,我覺得這種具前瞻性和概念性的解說演講更讓我印象深刻,以一位國際減害中心的講者Rick Lines為例,由於很多民眾對IDU和毒癮的見解就是「evil」,這位教授甚至開始跟我們討論在人類歷史上對於「evil」定義的變動,結論是沒有任何時期會有人因為毒癮而被定義為「evil」,同樣的,就是回歸視IDU為某種程度的受害者,而非犯罪者的概念,而這正是減害計畫之所以能夠執行的最根本理念。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本會實習生 童傳典
2011.08.26

相關愛滋人權議題: 藥毒癮政策/獄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