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慢性處方 Interminable Prescriptions for the Plague
2019.10.05 SAT – 2019.12.01 SUN 10:00 - 18:00 (Closed on Monday)
地點VENUE|臺北當代藝術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MOCA CUBE貨櫃屋實驗展場、MOCA Plaza廣場、MOCA電視牆
(103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NO.39 Chang-An West Road Taipei, Taiwan 103)
一九〇八年某日,非洲喀麥隆東南部地區的叢林裡有位獵人,或許是為了向部落證明自己,亦或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參照著後世推估最可能的劇本,在獵捕的過程中因黑猩猩的反抗而受傷。那道傷深及肌膜,但獵人並沒有進行處理,血液傳染疾病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並不存在,而他在宰殺獵物時也絲毫不介意自己的傷口混入了黑猩猩血液。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在新宿主內適應、進化、走向興旺昌盛。SIV滲透各種人類接觸網路、依循際遇入侵人類社群,它不再是一種黑猩猩病毒,而是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新樣貌在八〇年代向世人揭示自己的存在,以及後工業社會自稱對少數與弱勢寬容同情的虛假,道德譴責者將其視為上天派遣的瘟疫,專屬於個人或群體的報應。
二十一世紀,遵循民主式公共衛生的教育策略,公民採取自我保護措施、避免落入父權及專制,將乳膠避孕套做為掩護,以實現自由與理想。疾病持有者懼怕「多疑的社會」迫使自己身份暴露,而有了超出生理的心理病痛,健康彷彿成了德性的證明,疾病被視作為墮落的證據,既使再多研究及當權者公開論述「疾病只是疾病,而不屬於任一群體」,相關的隱喻及污名卻從未停止,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遵照醫囑所持續服用的抗病毒處方藥,在維繫生命的同時也作為其與污名共生的提醒,時刻觸發而孤立。醫學史學家羅伊・波特(Roy Porter)曾宣告「發生性行為不必負責任的日子結束了」,在所有公民皆視自身為單一血清個體的如今,無論感染與否,所有人似乎都對這場有感的「瘟疫」產出了一套與之共處的「慢性處方」。
本展覽由台北當代藝術館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共同主辦,由《宿主計畫(Humans as Hosts)》計畫主持人劉仁凱進行策劃,並與台灣數個HIV(愛滋)倡議機構與團隊共同合作,邀請國內外藝術家、研究者於該議題中進行探索及揭露。以MOCA Cube、廣場、電視牆及大廳為實驗場域,以多元展演活動解析展題,企圖以藝術跨越疾病,與參與民眾協同建立雙向交流平台;展覽閉幕將於世界愛滋日(十二月一日)發生,在對話、致敬與歡慶中落幕。
開幕暨記者會 | Opening Reception
2019.10.05 (SAT) 14:00
世界愛滋日聚談暨閉幕演出 | WAD Talk & Closing
2019.12.01(SUN) 13:00-18:00
更多資訊 MORE INFO|
www.facebook.com/events/469003707021147/
https://reurl.cc/YlOa5l
https://hiv-story.org/ipftp
https://reurl.cc/GkdM7W
策展人 Curator| 劉仁凱 Kairon Liu
參展藝術家 Artist|
布拉德.沃爾隆德 Brad Walrond
陳敬元 Chen Ching-Yuan
簡莉穎 Chien Li-Ying
莊志維 Chuang Chih-Wei
伊蓮娜.拉德利 Elena Redaelli
感染誌 HivStory
潔西卡.琳恩.惠特布德 Jessica Lynn Whitbread
畢七月 J Triangular
劉仁凱 Kairon Liu
李紫彤 Lee Tzu-Tung
羅智信 Luo Jr-Shin
林季鋼 Macaca Sapiens
瑪格麗特.范.庫克 Marguerite Van Cook
鄭任翔 Sean Chen
鄭淑麗 Shu Lea Cheang
台灣露德協會 Taiwan Lourdes Association
詹傑 Zhan Jie
協同創作藝術家 Collaborative Artists|
艾利森.蜜雪兒Allyson Mitchell
爾德鴻 Katharina Eckert
摩根.M.佩姬 Morgan M Page
以及所有參與本展覽計畫的社群志工與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