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4

▲ 調查顯示,部分感染者曾遇過醫療端拒診。(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與本文新聞當事人無關)

記者詹雅婷、楊絡懸、張嘉晏/專題報導

「單純醫病關係卻要用『友善』來形容,這就是顯示實際大環境的不友善。」感染者口中的這句話,一語道盡多年來因愛滋汙名化而處於就醫弱勢的酸楚,這也讓許多團體近年喊出「友善資源」口號,從旁協助感染者。但你或妳是否曾想過,「友善」一詞從何而來?

時間拉回2013年,衛福部當時開始推廣防止用藥浪費、提倡用藥安全的雲端藥歷。只不過,對愛滋感染者來說,似乎也是從此刻開始發現,越來越常聽到被拒診的消息。「他們是台灣醫事環境沒辦法100%接受的一群病人,這個系統產生的BUG就這樣印在他們身上」,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提到,醫事人員、醫院行政人員和診所行政人員透過雲端藥歷得知前來求醫的人是感染者後,不提供患者醫療服務的狀況其實相當常見。

▲ 林宜慧表示,目前雲端藥歷系統可分辨病患是否為感染者的依據有3大類,包括用藥、主診斷及檢驗數字與項目。(圖/記者楊絡懸攝)

根據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018年「尋找百分之?的友善」電訪調查,在台北市(359間)、新北市(333間)實際撥打聯絡的牙科診所當中,台北市只有33間牙科口頭承諾願意幫感染者看診,佔約9.2%,而新北市有67間,佔約20.1%。其中,大多數婉拒的理由是需要再做確認或正在忙碌中,而其他說法則是「設備/人力/消毒能力不足」、「診所行政問題」、「擔心助理訓練不足」等。

憶起當時的電訪過程,權促會志工阿橙(化名)坦言,被拒絕的比例仍占大宗,「曾遇過一名醫生接起電話後,侃侃而談愛滋不該被歧視,只要醫療設備完善,洗牙、拔牙等項目不成問題,但當我提問願不願意成為友善牙醫診所時,對方以『不好意思,我快退休了』婉拒。」

林宜慧感嘆,許多感染者在找醫師這方面遇到瓶頸,「不能把孩子推到第一線,叫他們去試試看,試了幾次要是結果都不好的話,他真的就不想看醫生了,沒有人想要一直被討厭、一直被拒絕。」

▲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於2018年8月29日至11月5日

進行「尋找百分之?友善」電訪調查。(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提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牙醫科主任馬魁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提到,一般看診若有遵照「牙科感染管制措施指引」,也就是做好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及器械消毒滅菌等相關措施,其實對執行牙科診療項目的醫師和助理來說,防護是絕對足夠的,沒有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B肝病毒等問題,也能確保下個病人不被傳染,且牙醫師公會每年也都會派員抽查看診狀況。

此外,早在2011年的《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的《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紀錄》當中,現任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當年就提過,面對感染者求診洗牙的時候,醫療端也只需要穿戴標準裝備即可,防護原則和一般患者並無不同,且這些動作是不論求醫病患有無感染HIV都應該做的事情。

羅一鈞:盼有天能打破「指定醫院」的分界

然而,感染者求醫被拒診的狀況至今仍然存在,這也讓民間團體興起整理友善名單的想法。羅一鈞強調,「我們也想過做官方(友善醫療資源)名單,但又怕公開後,會造成另一種偏見和隔離…也想說要打破『指定醫院』的分界」,深怕外界會誤解成感染者只能去這幾家醫院。

談及感染者就醫現況,羅一鈞坦承,醫療端有諸多說詞與考量,包括「設備不足」、「不是指定醫院」等,而感染者也有說不出的苦衷,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醫師很願意去接觸、照顧感染者,「不論是感染者或是醫療單位人員,雙方都應該要各退一步為對方著想。如果大家(感染者)一開始就認定會被拒絕,那他們就沒有成為友善醫師的機會了。」

日期:2019-5-4

來源:ETtoday新聞雲

相關愛滋人權議題: 醫療就醫, 汙名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